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爱丁堡艺术节中心内,聚集着克隆羊多利研究负责人威尔姆特(Ian Wilmut)等多位世界知名科学家。他们和其他冒雨赶来的公众一起,等待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年近87岁的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教授出现了,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那稀疏头发掩映下的大脑在四十年前提出著名的“盖娅假说”,一度被主流科学界斥之为怪力乱神;他是当今世界最受推崇的环境运动精神领袖之一,最近却因为力挺核能而遭到许多环保人士的抨击。

不管存在何种争议,洛夫洛克无疑是那一届爱丁堡国际科学节最为耀眼的明星。当晚,他再次语出惊人:“盖娅”已经开始复仇,人类很快将面临灭顶之灾。台下的听众中或许有人认为他在危言耸听,却不能不重视其声音。

这是2006年4月7日的晚上,洛夫洛克在众人注目下接受爱丁堡奖章,并发表演说。过去十多年中,获得过此项荣誉的包括诺贝尔奖得主John Sulston爵士、“猩妈妈”古道尔(Jane Goodall),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汪松等学者。

此前两个月,他的新书《盖娅的复仇》出版时,时任英国首席科学顾问金大卫(David King)爵士特地在《泰晤士报》上撰文为其喝彩。伦敦和爱丁堡的多家书店都将这本书摆到醒目位置。

你能看出Lovelock年近九旬了吗? 版权所有@科学公社ScienceComm

大地的反击

洛夫洛克从1961年起就选择作一位独立的科学家。他希望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而不被某个研究机构所制约或者被研究基金申请等世俗事务所牵制。2005年,洛夫洛克和《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等人共同被英国《前景》(Prospect)杂志评为影响全球的百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早已步入高龄的洛夫洛克仍然思想活跃,笔耕不辍。2006年2月,他出版新著《盖娅的复仇》,对地球前景做出了非常悲观的预测。在其早些年提出的“盖娅理论”中,洛夫洛克认为地球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生命实体。他的邻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William Golding则建议采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娅(Gaia)来命名此学说。

在洛夫洛克笔下,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过度破坏性行为,格陵兰冰川在融化,亚马逊雨林在退化,大量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浓度已经达到380ppm。最让人沮丧的是这种恶化局面已经注定,中国、印度和美国等大国面临巨大人口的需求惯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谈何容易。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估计40年后,即本世纪中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00ppm。

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00ppm后,地球的自我调节机制面临失效的巨大危险。例如,海洋浮游生物将难以发挥吸纳二氧化碳的作用。届时,全球变暖将进入一个新的不可收拾的阶段,气温也许会升高6到8度。

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升高,地球上很多人类居所将被淹没,数以亿计的人口不得不往北迁徙。英国的伦敦和利物浦可能消失,整个英伦三岛会被分割成更多的小岛屿;像中国和美国的绝大多数陆地将不再适合居住。洛夫洛克举例说,“中国人也许不得不前往北边的沙漠,乃至西伯利亚地区”。全球范围内,战争和冲突在所难免。

他还称,除了海平面上升以外,类似印度洋海啸和卡特里娜飓风那样的灾难也会袭扰人类。警钟已经敲响,数十亿地球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幸存。如此悲惨场景与《圣经?以赛亚书》中的描述非常吻合。

这就是盖娅的复仇,或者说大地对人类的反击。“在将地球比作有机体这个盖娅隐喻后面,暗藏着气候变化的惊人现实。”金大卫爵士评价说。

核电至上?

洛夫洛克将地球比作一个因常年吸烟而罹患肺癌的病人。他说,在病入膏肓的情况下,减少香烟吸入的数量已经无济于事,唯有用一剂猛药,彻底改变病人的生活方式,才有希望阻止盖娅的复仇。

他给出的猛药是全力发展核电。

他说,公众对核电的风险存在误解。例如,《泰晤士报》和BBC等受人尊敬的媒体不只一次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在俄罗斯和欧洲造成了3万人以上死亡,而世界卫生组织在事故19年后的调查表明实际死亡人数为75人,且都是在反应堆的技术人员、以及随后赶来的英勇的消防和医疗等救护人员。美国三哩岛事故则并没有人真正因此而死亡。

至于核废料的处置,他也认为不必过于担心。《盖娅的复仇》一书有这样一幅插图:美国Savannah River核电厂旁边的废料填埋场四周绿意盎然。此外,洛夫洛克说,如果将全球每年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固化,堆起来会形成底部直径为12英里、高为1英里的大山;相比之下,如果将产生同样能量的核电站的废料全部集中起来,体积则不会超过16立方米。

洛夫洛克和妻子居住在田园诗一般美丽的英国德文郡。他曾多次在公共场合宣称,他家的土地就可以接收一个核电厂的废物,用混凝土包裹后并不会产生核辐射,他甚至可以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减所释放的能量来给自己的房子取暖。

针对全球铀矿很快就会耗尽的说法,洛夫洛克称,许多花岗岩中含有铀,而印度已经计划采用钍作为替代铀的核反应燃料。

他还引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的一份资料说,因核电死亡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煤电、天然气电和水电。

在热烈拥抱核电的同时,洛夫洛克却不看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3年10月,邻居夫妇告诉他,计划给自家安装庞大的风力发电机。洛夫洛克对此感到忧心。他认为风力发电破坏了德文郡的乡村风景,而且风力发电投资高、效率低。

有人批评洛夫洛克过分强调核能,而轻视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洛夫洛克则说,他并没有将核电视为全能药,只是目前危机迫近时不得已而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我们没有多少反应时间了”。至于未来,则应该采用综合手段,包括可再生能源和聚变能(目前核电站采用的是核裂变,核聚变装置尚在实验之中),以及在安全处置二氧化碳的情况下使用化石燃料。

洛夫洛克的观点在英国上下乃至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极大争议。1992年爱丁堡奖章获得者、78岁的著名科学家兼科普大师Heinz Wolff教授认为,公众会就是否支持核电做出自己的选择,但重要的是选择之前需要像洛夫洛克那样努力去了解科学事实。

洛夫洛克经历过二战。他说,60年前,政治家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世界大战的危险,他们签署了慕尼黑协定,但并没有把一纸协定书太当回事情;今天,京都议定书和慕尼黑协定书的处境非常相似。

有生命的地球

洛夫洛克1919年生于伦敦,后从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他发明过一种能够检测微量化合物的电子装置,这种装置证明地球上各种生物体内均存在杀虫剂残留。1962年,Rachel Carson在划时代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将其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加以引用。洛夫洛克还曾携带检测装置远赴南极,发现南极上空布满了氟立昂——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1974年,洛夫洛克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94年,他被牛津大学格林学院聘为荣誉访问教授。

1960年代,洛夫洛克在美国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参与行星探测课题,负责为美国宇航局开发检测生命的装置。1965年,地面检测到的红外光谱数据表明,火星大气的成分几乎全是二氧化碳。洛夫洛克认为,地球大气适于生命,而火星上不会有生命,甚至建议美国宇航局取消火星探测计划。他还据此提出假说:生物体可以调节大气层。

洛夫洛克办公室的同事、著名美国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萨根(Carl Sagan)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萨根当时的妻子、微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却深以为然。后来,两人共同发表科学论文称,地球拥有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从而保证其适合生命生存,或者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实体。马古利斯后来获得过多个奖项,包括美国总统科学奖和爱丁堡奖章。

当时,除了少数大气学家以外,地球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对这个“盖娅假说”嗤之以鼻。道金斯更是视其为异端邪说——如果地球可以自我调节,生物体就绝不会发生进化。换句话说,“盖娅假说”蕴含着生物体的利他主义,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体利己的自然选择学说存在根本冲突。

在爱丁堡奖章颁奖仪式后的演讲中,洛夫洛克回忆说,他当初并不怀疑道金斯,但盖娅假说”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呢?于是,他将“盖娅假说”修正为后来的“盖娅理论”,即地球是生物体和物质环境共同作用的系统,生物体遵循自然选择规律,至于整个地球系统则可以自我调节。

1995年,洛夫洛克开始寻求科学界重量级人物的支持。例如,洛夫洛克说,他最终说服道金斯的导师William Hamilton接受了地球自我调节的理论,而Hamilton态度的转变对道金斯本人也产生了影响。Hamilton在其去世一年前,即1999年的一个电视节目中说过这样的话,“正如哥白尼的发现需要牛顿解释一样,我们需要另一个牛顿来解释达尔文式进化是如何产生宜居星球的”。

目前,尽管有一些科学家对“盖娅理论”继续持批评态度,但盖娅理论已经开始被主流科学界接受。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钦定主管布莱克摩尔(Stephen Blackmore)说,他并不像很多生物学家那样反对带有浪漫色彩的盖娅理论,而宁愿相信自然选择可能无法解释进化的全部图景。布莱克摩尔还称赞,洛夫洛克是当今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能够整合各种科学思想的学者之一。

注:这是我三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未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

版权所有@科学公社ScienceComm

话题:



0

推荐

李虎军

李虎军

42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高级编辑。报道领域包括科学、技术、环境(气候)与健康等。曾供职于《财经》杂志、南方周末与科学时报。2003-04年度麻省理工学院Knight科学新闻访问学者。 欢迎各位访问我的科学公社(http://scipark.cn)——关于中国科学与社会的个人观察。 更欢迎批评指正和提供新闻线索: li. hujun @ 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