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智者不惑——科学网博文集萃》序言 (科学出版社)

几年前看过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玩童的故事》,英文原名是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费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科学上的造诣自不用说。钻研物理学之余,这位天才还留下了种种轶事:在巴西嘉年华会演奏桑巴音乐,在美术馆给裸体模特儿画素描,在电视上做实验演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

从费曼的身上不难发现,科学家的生活其实也是多姿多彩。科学网博客文集的出版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在科学网上开博客的“科学玩童”中,有的我早已熟识,有的我素未谋面。但我知道,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治学严谨、甚至是颇有所成的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鸿飞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何毓琦等。

在中文世界里,科学网无疑是最吸引科学家们“拔论剑道”的“江湖”。这当中,不仅有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还有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者。50年前,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文章中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被分裂为“两种文化”。这种分裂至今犹在,科学网博客则为“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这些科学家不只会做研究、写论文,也会“练二指禅”(王鸿飞语),用优美或朴实的文字写下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时局的看法。

“是什么原因,你开始不喜欢这里/使曾经的相守相处,变成你偶尔的出现也是我最大的惊喜”。考察黄河三角洲以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苏峡博士在诗句中表达了她对濒危鸟类黑嘴鸥命运的担心。

而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李飞博士观看电影《南京》之后,从南京大屠杀中一些妓女不畏日本士兵的勇敢行为,联想那些出卖灵魂的学术造假者,称后者“不如妓女”。

学术界内外的很多热点话题,都能在科学网上引起热烈而理性的讨论。“有多少博士导师不合格”、“导师是老板吗”、 “科学的工作语言是什么”……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与公众之间缺乏沟通。在科学网总编赵彦看来,自上而下的单一拨款体制,固然是造成中国学者不愿或者不善公开表达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媒体发育水平低下,一些报道断章取义、张冠李戴,伤害了不少学者的热情,使得他们对媒体敬而远之。博客这种形式,则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的自我表达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科学家与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交流。

据我所知,科学网博客的不少文章都被大众媒体恰当地采用或报道,有的还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为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科学家博文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网本身。

如果你想了解科学家的内心,以及他们对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的观察,不妨读一读这本科学网博文集。

话题:



0

推荐

李虎军

李虎军

42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高级编辑。报道领域包括科学、技术、环境(气候)与健康等。曾供职于《财经》杂志、南方周末与科学时报。2003-04年度麻省理工学院Knight科学新闻访问学者。 欢迎各位访问我的科学公社(http://scipark.cn)——关于中国科学与社会的个人观察。 更欢迎批评指正和提供新闻线索: li. hujun @ gmail.com

文章